发父亲,父子,母子,亲戚等等的定义关系。
我又问道:如此说来,科学技术的发明也是众生执心定义造就的缘起,其本质还是众生的明了性,恒真空寂明湛,那现在人把它当真理花一生去学去求,岂不是徒劳?学习还有用吗?
上师回答:世间的变化是无量众生共同定义而又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某一个人能决定的,这种共同作用也造就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对个人而言,不必执着于改变外在的一切,只要坚守内心的清明,不要被别人无明定义的一切给骗了即可。也就是说,只要明白万物的本质皆是无上菩提,缘起性空,守住内心的清明,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迷惑,就能获得自在。学习本身并没有错,但要以符合“道”为根本,不盲目追求,不陷入别人定义的偏执(pua)。这样的学习不仅有用,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安顿内心。
我继续问:那我如何教育孩子,到底学不学这些所谓的知识呢?
上师回答:教育孩子,关键在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做事习惯。任何大事都是从细微处做起,再难的事情也是从容易的地方入手。我们可以观察时代的特点,引导孩子从当下能做的小事、容易的事做起。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不仅能在社会上立足,养活自己、成家立业也不成问题。
我继续问道:圣人常言“性净妙明”“菩提妙明觉性”“性觉必明”,这“觉”和“明”我如何理解?
上师回答:“明”就像我们内心的“明白之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明白”,我们才能正常生活、工作。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具备这种“明白之性”。它没有具体的形象,也不分你我,不受生死的影响。“觉”和“明”是菩提自性的一体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觉”是内在的本质,是驱动我们认知的力量;“明”是外在的表现,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根本,常常以识性展现。没有“明”,菩提自性就无法显现出世间万物;而没有“觉”,“明”也无从谈起。所以说,“觉”和“明”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只是说法不同。
我继续问道:“念起性觉,性觉必明”应当何解?
上师回答:当我们产生任何一个念头时,“觉性”就已经开始作用了。比如有人公园等人,看花明花,突然想起等人,开始忆思,紧接着听有人喊,又循声而去,这每一次心念的转变,都是先有“觉”,后有“明”。我们同一时间只能专注于一件事,就是因为“觉性”是唯一的,所以我们当下“明白”的对象也是唯一的。这就是“性觉必明”的体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