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这样即迷为身心者,就是业力,尘劳也就不可出了。这样迷认的力量如果没有佛道等善知识,凡人是没办法抗争的,所以一生又造下种种业,使得业种相续轮转,也就是障蔽自己妙心的种种身心活动相续不断,这种相续不断和身体死不死没有关系,身体坏了可以循业再造,是名轮回。
上师说完,顿了顿继续说道:世人不能理解身心非我,你想想看,我们用身体上的眼睛看,感觉天空在眼睛之外,可实际上能见别天空的那种能力非是眼睛;用身体上的耳朵听,感觉声音在耳朵外面,可实际上能见别声音的能力也是本妙元心的作用。就算抛开见闻觉知不讲,从身体的本质构成来说,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等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也都是本妙元心觉明而有的名者,包含在“心”这个大整体里,怎么会是“你的”或者“他的”呢 。
我又问道:如是这般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身体便成了遍一切处的虚无,可世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它的真实呢?并且每天还要吃饭呢?
上师回答道:说身体“虚无”,也不是说身体不存在,而是说身体和本质的本妙元心一如,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才会经历生老病死,不可执取,更何况杀生取肉养身,最不应该了。尽管世间一切诸行无常,但本妙元心的妙性和觉明之性,常住不灭,也就是人们的智光,表现为我们感知世界以及取舍的能力,像看、听、闻、尝、触摸、思考这些能力。虽然不同人看到、听到、思考的东西不一样,但这种感知的“功能”是一样的。脱离了色尘,妙心的这种感知功能大家也就找不到了,妙心也就如同不存在一般寂灭了,但它当用当有,唯妙自在。至于你说吃饭,那只是身体这个物质形态维持运作的需要,和身体的本质有触感觉明之性是两回事 。
我又如是问道:照这么说,没有了自我、他人、众生、寿命这些具体的概念,那所有生命都可以看作是“我”吗?
上师回答:可以这么理解!从本妙元心的本质角度看,所有生命都是一如的,就像不同的河流最终都汇入大海,大海不会区分这条河、那条河,它们都是大海的一部分。
我又问道:明白了这个“元心”,怎么就算“见性”了呢?
上师回答:“性”就是“心”的本质特性。当你真正明白了“心”那精妙觉明的本质,就不会再对世界产生迷执的认知和理解。不是说普通人没有这种“本质”,而是普通人常常把一些外在的东西当成真实的,产生了迷执的妄认。比如,我们以为看到颜色是因为颜色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