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却有着远超常人的学识与见识,对各种学问都有着深入的理解,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新兴的西学知识,易华伟都能侃侃而谈。
\n
两人越聊越投机,李贽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自己这些年游历四方的见闻和思考每当李贽抛出一个观点,易华伟总能迅速理解并给出回应。
\n
随着交流的深入,易华伟与李贽越发觉得彼此志趣相投,大有相识恨晚之感。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时常探讨学问、交流对时局的看法。
\n
直到易华伟向李贽吐露了自己的抱负,期望通过先进的火器技术来增强国力,抵御外患,改变当下军事装备落后的局面。
\n
李贽听后,心中大为震动,于万历十八年,化名“卓吾先生”,考察过华山农垦区后,当下便决定成为易华伟的幕僚,主持研发局一事。
\n
由此,一场改变军事格局的火器革新悄然拉开帷幕。
\n
从万历一十七年到二十五年,经过八年的发展,火器营已然颇具规模,有着完备的组织架构。
\n
易华伟在襄阳设立锻造局,建起32座高炉,每座高炉都按照精确的火候与时间进行操作,日产精铁六千斤。
\n
又在鄱阳湖建立八百亩试验场,分别针对步卒、骑兵、船舰、城墙以及夜间作战进行火器测试。不同的靶道模拟出各种实战场景,确保火器的性能能够适应多样化的战争需求。
\n
李贽的亲传弟子李治所负责的武夷山火药坊,使得硫磺提纯率高达九成,为优质火药的生产提供了保障。
\n
设计房由李贽亲自带领12名通晓西学的匠师。这些匠师们思维活跃,每旬都会聚在一起研讨,依据西学知识与实战经验,出具新式火器图稿。
\n
40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接到设计图稿后,便凭借精湛的技艺打制原型,并且留下三套备份,以备后续研究与改进。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