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清苦却宁静的环境中,完成《四海说》初稿,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海,终归于海”的独特观点,展现出对世界万物起源和归宿的深刻思考。
\n
万历九年,在黄安天窝书院,李贽与耿定向因思想理念的分歧而决裂。此后,他做出惊人之举,削发留须,以一种独特的外在形象表明自己与传统观念的背离。
\n
李贽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思想和文学领域,他还是一位化学家、发明家,并且交游广阔。在原本的时空里,1599年,他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相会。两人相见恨晚,互相交流思想,李贽赠给利玛窦《老子解》,利玛窦则回赠《交友论》。李贽还将活字印刷改良术传授给朝鲜使臣许篈,促进了文化传播技术在东亚地区的交流与发展。
\n
早在万历八年,李贽在姚安任职时,就充分展现出他的智慧与创造力。设计“连环水闸”,使得当地的灌溉效率提高了三倍,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引进波斯的“坎儿井”技术,成功解决了云南喀斯特地貌缺水的难题。同时改良“一窝蜂”火箭,设计出32管联装发射架,增强了军事装备的威力,并撰写《火攻要略》,记载硝石提纯秘法,可惜此书后世已经失传。
\n
然而,李贽的一生充满坎坷。他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冲击了当时的传统礼教和权威,最终遭到牢狱之灾。
\n
万历三十年三月十六日,这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文学家、发明家,在狱中用剃刀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n
这一世,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李贽的人生轨迹与原时空截然不同,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向了另一条充满未知与可能的道路。
\n
易华伟能结识李贽,还多亏了赵志皋的介绍。起初,易华伟对李贽其人只是略有耳闻,并不清楚他的独特。只是一番交谈下来,两人从经史子集聊到当下的社会百态,从治国理政的见解谈到对人生的感悟。
\n
易华伟发现李贽的思想大胆且新颖,对诸多事物都有着独到的看法,完全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而李贽也惊讶于易华伟虽年纪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