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只是……
\n
陈青兕有些明白为何自己这位先生会弃官不干了,整理了一下思路,带着几分拘谨地说道:“先生这治苏州六策,充分发挥了当地的人文地理优势,方法是极好的。不过,学生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n
彭耆老有些意外,但想到这几日对方的表现,又觉在情理之中:“直说无妨!”
\n
陈青兕道:“先生的政策是好的,只是不符合时势大局,没有半点的可行性。”他顿了顿道:“学生就说直白了,朝廷不需要一个经济繁荣的江南,而是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为朝廷提供大量粮食支援的江南。”
\n
彭耆老叹道:“何其不公!江南百姓累死累活,连年丰收,却穷困潦倒。最后不得不奋起反抗,成为他人晋升的功绩。谁又能说明白这个道理?”
\n
陈青兕看着自己的老师道:“确实不公,可是值得。”
\n
“先生!”
\n
“天下事有舍有得,隋末动乱,天下人口锐减,北面突厥强盛,正所谓控弦之士多达百余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突厥酋长重用汉人,以入主中原成就北魏之事为目的,扶持各路诸侯内斗,好收渔翁之利。是先帝以雷霆之势,擒二王而定四海,方破此局。然突厥依旧强势,高祖甚至动了放弃关中,迁都南阳的念头。而后突厥更是大军直逼国都长安,签下耻辱的渭水之盟。”
\n
“若非先帝励精图治,于贞观四年,擒颉利可汗入京,将之覆灭,朝廷现在依旧受突厥威胁。届时是什么景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n
“先帝四方征战,扬威四海,自然不是过错。只是大军征伐,需要大量粮食,以牺牲江南而换取今日之盛,学生以为这是取舍,而非对错。”
\n
“只能说: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
\n
彭耆老欣慰道:“说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