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
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
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
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
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之教法,发菩提心,领解其教法,以清净心,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之修行,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
(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
(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着、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
(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
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盘、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
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
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
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
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