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才、平赋税” 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而那些出身贵族的家臣却因循守旧,政绩远不如他。
孔子用 “犁牛之子” 比喻仲弓,既是对他才能的肯定,也是对当时社会 “唯出身论” 的批判。在《孔子家语?辨政》中,记载了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季康子问孔子,为何重用仲弓这样出身低微的人?孔子回答:“夫取人以行,不以言;用人以才,不以势。” 这种 “重才能、轻出身” 的观点,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
三、历史上的 “犁牛之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 “犁牛之子” 式的人物,他们出身低微,却凭借自身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商朝的伊尹,原本是有莘氏的奴隶,因厨艺精湛被商汤发现,后来辅佐商汤灭夏建商,成为一代贤相。《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战国时期的苏秦,出身农家,曾因游说诸侯失败而被家人嘲笑。但他没有放弃,头悬梁、锥刺股,最终佩六国相印,成为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苏秦自述:“臣,东周之鄙人也,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幐担囊,南至秦。”
汉代的卫青,原本是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后来凭借战功成为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为侯家骑,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印证了孔子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的观点。他们就像那些毛色纯赤、犄角端正的犁牛之子,尽管出身低微,却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重用。
四、“用” 与 “舍” 的权力博弈
在春秋时期,“用” 与 “舍” 的权力掌握在贵族手中。他们往往根据出身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而忽视其才能。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挑战这种权力。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应由出身决定,而应由其品质和才能决定,即便是山川神灵,也不会拒绝优秀的人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左传?昭公七年》中,记载了一个 “晏子论士” 的故事:齐景公想重用出身贵族的公孙灶,晏子却推荐了出身低微的穰苴。齐景公说:“穰苴出身微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