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要合理分配,确保资源用在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十一、分济中的人性光辉:受助者的尊严?
孔子让原思将粟米分给邻里乡党时,强调的是 “与” 而非 “施”。“与” 是平等的给予,“施” 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一字之差,体现了对受助者尊严的尊重。?
在山东嘉祥的汉代画像石上,有幅 “原思分粟” 图:原思与受助者并排而立,亲手将粟米倒入对方的容器,两人的姿态平等,没有尊卑之分。这种场景,与《礼记?檀弓》中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的要求相符 —— 君子尊重别人而看轻自己,先考虑别人而后考虑自己。?
现代慈善事业越来越注重保护受助者的尊严,提倡 “赋能型慈善” 而非 “施舍型慈善”。例如,给贫困家庭提供技能培训而非单纯的现金救助,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给贫困地区修建学校而非直接捐赠钱财,让当地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这种做法,与原思的 “生产济” 一脉相承 —— 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困难,还要帮助受助者建立长远的发展能力。?
十二、分济哲学的当代实践:从社区到全球?
在城市社区,“时间银行” 是分济哲学的新形式:居民将自己的服务时间存入 “银行”,需要帮助时可以支取相应的服务时间。这种以时间为 “粟米” 的互助方式,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与 “邻里乡党” 的互助精神相呼应。?
在全球层面,“共享经济” 的兴起体现了分济的理念:共享单车让闲置的自行车资源得到利用,共享厨房让家庭厨师的技能得到发挥,共享知识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这些实践,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 “将有余补不足”,与孔子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的思想相通。?
国际援助也需要分济哲学的指导。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应是平等的合作;不应是单纯的资金捐赠,而应是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十三、粟米之外:分济思想的扩展?
孔子的分济思想,不仅适用于粟米,也适用于其他资源。在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