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了这个过程:原思带着弟子在仓前称重,贫户们排着队领取,有人用布袋子装,有人用陶罐盛,有人背着孩子,有人拄着拐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少年,他领了粟米后,没有回家,而是先送给了巷尾的盲眼老人。?
在陕西西安的汉代画像石上,有 “粟米流转” 图:从收割、入仓、分配到烹饪,每个环节都有多人参与。其中分配环节画着一位官员(疑似原思)正在用斗量粟,旁边的题记是 “与邻共,和为贵”。这与《礼记?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的说法相呼应 —— 粟米的流动,促进了社群的和谐。?
现代社会的 “粟米旅程” 更加复杂,但本质未变。从农民种植、企业加工、超市销售到家庭消费,每个环节都涉及分配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 13 亿吨粮食被浪费,而同时有 8.2 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这种反差,让孔子 “分济哲学” 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 减少浪费,合理分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七、家宰的责任:管理者的伦理课?
原思作为家宰,其职责不仅是管理事务,更是分配资源。孔子的 “九百粟之教”,实际上是给管理者上的一堂伦理课: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掌握的资源越多,越要公平分配。?
在《尚书?大禹谟》中,“正德、利用、厚生” 被视为官员的三大职责,其中 “利用” 就是合理利用资源,“厚生” 就是让百姓生活富足。原思后来在鲁国推行的 “均粟法”,正是对这三大职责的实践:通过正德确保分配公平,通过利用提高粟米效用,通过厚生改善民生。?
现代管理学中的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孔子的管理伦理有相通之处。该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员工、客户、社区等利益相关者负责。这就像原思不仅要对孔子负责,还要对邻里乡党负责一样 —— 管理者的决策,应兼顾各方利益,而不是只考虑某一方。?
八、从九百粟到社会保障:分济思想的制度化?
西汉的 “常平仓” 制度,是孔子分济思想的制度化体现。《汉书?食货志》记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这种在丰年储粮、荒年平价售粮的制度,与原思的 “分粟三法” 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平衡粮食供需,保障民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