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天道”则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自然法则。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道”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它决定了世间万物的兴衰成败。不同的哲学流派对“天道”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道家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儒家则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人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来符合“天道”的要求。
(二)孔子对“性与天道”的态度及原因
从子贡的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很少谈及“性与天道”。这并非是因为孔子对这两个问题不重视,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方面,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战争、贫困、道德沦丧等。孔子认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是当务之急,因此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传授“文章”上,希望通过教育弟子们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来改善社会状况。
另一方面,“性与天道”的问题过于深奥和抽象,对于普通人来说难以理解和把握。孔子担心过多地谈论这些问题,会让弟子们陷入空谈和玄想之中,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和行动。因此,他更注重引导弟子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践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逐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三)后世对“性与天道”的探讨与发展
尽管孔子很少谈及“性与天道”,但这两个问题却成为了后世哲学家们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儒家学派内部,孟子和荀子分别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引发了关于人性的激烈争论。此后,历代儒家学者都对“性与天道”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如宋明理学中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对“性与天道”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除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他哲学流派也对“性与天道”进行了探讨。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与“天道”合一;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认为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天道”;法家则强调法治和权术,认为人应该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天道”的要求。这些探讨和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四、子贡感慨:求知者的困惑与追求
(一)子贡的求知精神与困惑
子贡发出“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感慨,体现了他强烈的求知精神。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勤奋好学,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