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章”的传授方式与途径
孔子传授“文章”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课堂上的直接讲授,也有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在课堂上,孔子会根据弟子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他会通过讲解经典文献、分析历史事件等方式,向弟子们传授知识和道理。例如,在讲解《诗经》时,孔子会引导弟子们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孔子还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他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弟子们树立榜样。在与弟子们的交往中,孔子会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比如,当弟子们犯错时,孔子不会严厉地批评指责,而是会以温和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鼓励他们改正。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熏陶。
(三)“文章”在孔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章”在孔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培养弟子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文章”,弟子们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文章”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念,也能够引导弟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孔门弟子中,有许多人通过学习“文章”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例如,子路以勇敢和忠诚着称,他在跟随孔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军事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了孔子的得力助手。颜回则以好学和品德高尚闻名,他深入钻研孔子的“文章”,达到了“不迁怒,不贰过”的境界,成为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文章”在孔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之神秘玄思
(一)“性”与“天道”的哲学内涵
“性”和“天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性”通常指的是人的本性、天性,即人天生所具有的特质和属性。在哲学史上,关于“性”的讨论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人性本善,如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也有人认为人性本恶,如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天生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欲望,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加以约束和改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