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子……”小邓子看向熊熊燃烧的军机处,低声劝道。
“烧吧,烧吧,他们有种就把紫禁城烧了,朕大不了东狩、西狩、北狩、南狩!”
……
“皇上怎么走了?”八字胡被烧成撇字胡的大臣问道。
“许是伤心了吧。”
“你们八旗太过分了,居然把军机处都烧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汉人安敢欺主!明明是你们干的!”
“干!干!干!干你娘!给我打!一汉当五胡,别丢了咱汉人的血性。”
满臣和汉臣在斗殴,汉八旗和蒙八旗在救火,当真是一副万物竞发的勃勃生机景象。
~~~~~~~
【所谓左氏“春秋笔法”其实是用来评价《春秋》原文的写作技法的,所谓一字褒贬,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讲的非常清楚了。
孔子写的《春秋》讲这件事原文是在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原文要按现在的大白话翻译就是,夏天在五月份,郑伯把一个叫段的人在鄢这个地方给搞定了。
然后左丘明解释,“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郑庄公没有尽到做哥哥的责任所以不称公而称伯,段没有尽到当弟弟的责任所以也不叫他弟弟,说克(搞定)指的这事儿做的很不地道,亲弟弟造亲大哥的反,亲大哥把亲弟弟往死里搞。
《谷梁春秋》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段不是东西,庄公更不是东西,整件事情都做的很下贱,而为什么用克而不用杀,说明段本身实力很强,没那么容易弄死,属于两股政治势力相互争斗。
如果孔子对这件事持中立态度,那春秋大概就会写成“庄公征大叔于鄢”。
孔子用短短六个字就表达了对整件事情的看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微言大义,也是上古汉语书记简洁明确的体现,不用太多形容词和副词只用动词就能很准确地表达立场和语意。
另外一个很着名的体例,“崔杼弑其君”也是春秋笔法的重要体现,弑是个非常贬义的词,弑其君是贬义+贬义,但如果换成“崔子刺齐侯”那风味是不是瞬间变了。】
“没有纸张,竹刀着史。”
“文字也没有后世多,所以一字含褒贬。”
“一味的推崇复古是没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