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光绪年间。
养心殿南五十米。
“清史稿?两朝都过了,居然还没有修出来?”
光绪想不通,修史对前朝盖棺定论,是历朝历代应有之意,怎么都到后人的新朝了,还没修出来?
拍了下额头,光绪暗骂自己一声傻子。
原来是理念不同。
封建王朝的史书好修,无非天命轮转。
但后人不信这个,他们讲平等、讲阶级、讲民族。
认为历史是由百姓创造的。
这怎么修?
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汉人,乃至天地会反贼、白莲教匪、长毛乱贼。
光绪不由想到清初的李定国与郑成功等人,还想到了各地的大屠杀。
大清肯定是华夏的正统王朝,这个肯定是要承认的。
但这个正统王朝恰好又是异族,加上上面这些事,如何评价大清肯定是个大问题。
怪不得还只是《清史稿》,这能修出来了才有鬼了。
~~~~~~
【春秋笔法关键在“隐”,隐去细节,并做到整体不影响对事件的大致描述,但是隐去的细节暗示了作者的真正态度。
于是形成了这种效果:不懂的人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认为作者只是在单纯叙述这件事。
懂的人可以通过丢失的细节发现作者的真正态度。
说白了就是一种高级的暗示。
假如我们是史官,要写清史,用春秋笔法来描述东南互保这件事。
原事件:慈禧和清政府向多国宣战,诏全国督抚进京勤王,东南各省达成协议不帮助清廷。
一:清廷乱命,东南不奉诏。
事发因清廷乱做决策,但是东南各省仍然承认尊重清廷,认为这是诏命,只是不奉行。矛头指向慈禧,因为谁都知道是慈禧实际决策,说清廷不说慈禧是为尊者讳。
二:清廷命,东南不奉诏。
减少了清廷的责任,将责任转移给东南各省,因为只说清廷命,而非乱命,东南各省不奉的是正常诏命。
三:清廷乱,东南不奉诏。
只说清廷现在很狼狈,没有提到清廷的决策,事实上变相为清廷开罪。
并且把东南各省推到风口浪尖,中央大乱,东南坐怀不乱,有不忠之罪。
但还是强调东南各省仍然尊重清廷,认为这是诏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