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力排众议开海禁,在八旗中的支持者少得可怜,开海禁的好处一样不说,张嘴就是弊端,并且断断续续维持了三十几年。
其实闭关锁国不是从清朝开始的,在明朝初年就有了。
作为穿越者,郝如月若是没赶上,或者根本不知道也就算了,可她偏偏正赶上,并且有能力扶一把,就做不到袖手旁观。
都说上头有人好办事,乌雅氏自打听皇后说起朝廷有解除海禁的意思,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
乌雅氏把困难跟郝如月说了,郝如月让她安心,转头把困难扔给了皇上。
从理藩院调派人手过去跟船。
况且走一趟海贸的时间不短,尤其是带船队的那种。理藩院也有理藩院的差事,不可能一直跟着船队满世界跑。
到时候外语人才缺口只会更大,别说一个理藩院,便是把礼部的人都拉来恐怕也填不上。
人才储备就像造船,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提前规划。在这方面,乌雅氏倒是给郝如月提了一个醒。
也是在那时候,小七找到郝如月说五阿哥想去国子监学外语。
皇上闻言蹙眉:“四书五经都学不好,却要跑去学洋人说话,成何体统!”
皇上当时好像听进去了,又好像没听进去,直到离开都没再提半句。
上午仍旧在南庑房读书,下午去国子监专门学外语,五阿哥如愿以偿,当面向小七和郝如月道谢。
“五哥你好好学,等我长大了,咱俩一起做海贸生意,去赚洋人的钱!”三句话离不开钱。
以后小七和小五凑在一起,不会是中国版的索马里海盗吧,她看着两个孩子,惆怅地想。
小七每天早出晚归,郝如月面都见不上,也不知道她都学了些什么。这会儿在马车上见她毛遂自荐要给小六当外语师傅,还真有点好奇。
然后郝如月增加了难度,说出的句子更长,语速更快,几乎是英国人正常交流时的语速了。
见小七英语学得不错,郝如月改用法语,这回不但小七惊呆了,连康熙都惊了一下。
其中英语和法语用到最多,可以充当翻译,其他三国语言,只能做到无障碍交流。
像模像样地看了几本清朝的外语教材,发现大差不差,只个别发音要注意一下,很多后世的俚语不能用,因为这时候还没出现。
小七震惊之后,用流利的法语答了,转眼就飞扑到郝如月怀中:“额娘,你也在学外语吗?还学得这样好!跟传教士说得一样好,不不不,比传教士说得还好听!”
小七会跟去蹭课的事,郝如月已经派人知会过国子监了,权当没看见就行。
郝如月考过小七觉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