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个个笑点,让李祯在看这部小说不时发出一阵笑声。
等看完这部小说后李祯沉思一会,拿起一本奏折看看,吩咐张孜,“请长兴侯入宫。”
他用了一个“请”字,长兴侯刘艺是刘太后的弟弟,也是他的舅父。
当刘艺走进紫宸殿躬身行礼时,李祯从御案后站起身走过去,对刘艺轻声说道:“舅父平身。”
听他称呼“舅父”,刘艺急忙回道:“圣上、臣左武卫大将军长兴侯刘艺拜见皇上。”
刘艺不受“舅父”的称呼,坚持臣子本分。
这个态度不由让李祯想起陈恪的那句话,“对圣上而言只有忠臣良将,没有远近之人。”
这句话十分精辟,让他下定决心向刘太后推荐刘艺。
事实证明他的推荐没错,刘艺上任以来分得很清楚,在私是刘太后的弟弟,在公却是大兴王朝的长兴侯。
不论在私在公,刘艺都希望刘太后和李祯母子之间的感情十分和睦,还成为母子间的和事佬。
就凭这一点李祯就信任他,请他入宫也是带着一颗私心,见他坚决不受“舅父”的称呼,诚恳地说道:“我请舅父来是以外甥的身份请教您,请您坦率直言。”
说完这席话,李祯将手里的这份奏折递给刘艺。
而刘艺打开一看,竟是范泰上奏请设西北四路经略使,统一指挥西北战事的奏折。
而其推荐的这位经略使的人选竟是御史中丞杨国斌。
看完这份奏折刘艺气得脸都青了,合上奏折急切地说道:“陛下、万万不可。”
“西北地势复杂,元迁狡诈,而楚国公和曲昌候久经沙场,必有良策消灭元迁,杨国斌懂什么?”
因为李祯请教的态度,刘艺说出了心里话,坚决反对杨国斌担任西北四路经略使是有原因的。
按大兴王朝的军事设制,每路设置一军,日常的最高指挥官是统制,往下排是副统制、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
如出现较大规模的战争,朝廷会临时安排招讨使、宣抚使指挥两路或两路以上的军队,基本分工是招讨使为司令官指挥作战,宣抚使为参谋长负责出谋划策并指挥后勤。
而经略使却是一个地区的军事最高指挥官,相当于这个地区各路军的总司令,招讨使和宣抚使也要服从他的指挥。
所以刘艺坚决反对由杨国斌担任西北四路经略使。
这是李祯给他打消顾虑的结果,按照以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