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可以清理干净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变成,争夺嗣君发难的由头。
因此,老公室主虽只是在明面上,宣布退休放权,令嗣君提前接管和主持局面,。但由此引发的众多事态,以及后续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而已。不过,这些纷纷扰扰对于江畋而言,就实在无所谓了。
因为,他更多的关注力,放在了就地抽空面试和招揽人才上;没错,就是招揽人才。相对于夷州大岛的户口土产,能够提供的人才储备和官吏候选,其实还是存在一定上限,但南海公室就不一样了。
不但拥有两岭到安南、天竺,十几处大小岛洲的广袤海陆地域,数以千万计的潜在户口基数,更有朝廷专门赋予乡土举士、官吏甄选和录用权宜;各种潜在人才储备的基数,就不是一个体量级别的。
因此江畋提出的要求,就是这次藩试/贡举的优先选择权。因此在放出风声去之后,在短时间内清游苑外就突然多了许多,主动投书的学子行卷和士人拜帖,甚至包括了一些本地出身的举子和贡生。
国朝的科试前程,有句流传甚广的谚语,叫做“殿试的台阁,进士的省部,举人的州县,出藩的贡生。”就是在形容这种常见的仕途出路。像是经过殿试的进士及第,基本上都是入选诸殿阁、学士院的精英种子。
其中不乏登阁拜相的历代知名人物;其次是通过省试/院试的进士、同进士、赐同进士出身,虽然不能直接延授馆阁;但却可以在省部寺监,行走/见习公务;而举人也可从州县的佐贰官起步,堪磨资历/换算迁转。
至于其中最末流、数量最多的贡生,虽然不能直接获得选人资格;但却可以选择在私馆/学官,这条路线上深耕下去,以有朝一日获得,九流品官的入门资格和待遇。但其实他们还有另一条出路,就是延聘外藩。
虽然在国朝的仕途走不通,或是官路不顺;那就以家臣、陪臣的身份,接受外藩诸侯家的邀约;成为协助主家发展领地和征拓蛮夷、教化域外的助力。这也是当初梁公大大拓宽国家选士规模后,另给的出路之一。
身为东海公室事实上的主人,江畋自然也有所考量和计议。至少在前任公室主的治下,已安稳二三十年,也沉寂了一代人。虽然未遗留太大问题,但也同样也在各种细节上积累了许多,琐碎的矛盾和潜在的弊端。
更不适合在如今的大势所趋,需要更多的新血和外来因素的刺激,促进更多的改变和流动。之前江畋还是个暂时顶替身份的过客,但现在有了羁绊和潜在寄托,就要当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