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民话音刚落,刘主任第一个带头鼓掌,除了刘主任的掌声,会场上还稀稀拉拉响起了一阵掌声,这些后面响起的稀稀拉拉的掌声,也表明了老师们的观点,一谓地强调老师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不行的。
刘主任伸手示意安静,他清了清嗓子意气奋发地说:“感谢杨老师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发言。杨老师把住了问题的命脉,找到了症结的病根,如此清晰透彻的发言,让我非常震撼,也由衷地欣慰。
杨老师的前前后后的发言,给我们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给中心小学以后的发展给出了一条明路。
下面我将杨老师说的话做一个概括,其实总结起来无非两点,其一,作为老师,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重中之重,是事情的根本,目前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强化教师队伍,立师德、树新风,让教师队伍具有师德典范,成为其他学校老师模仿的标杆。
其二,人都是感性,终期一生都在家里,集体,社会上找存在感,如果每做出一件事,无论好坏,没有任何响应和响应和反馈,那这个人会是一个什么心理?换句话说,我们做为老师树立良好的师风德风,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得不到社会的鼓励,得不到上面的支持,也得不到家长的认可,那老师还有努力的必要吗?”
“关于第二点我不做过多的陈述,显然国家已经下达了尊师重教的文件,也亮明了态度,教育局也一致在响应,很明显我们不是孤立无援的,身后有国家和人民做为坚强后盾。”刘主任说到这里转过身看向杨伟民:“说到第一点,就话可言了,我们学校的榜样,应该效仿的典范,就在你们眼前,就是我们敬爱的杨老师,他四十年来致力于教育工作,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拿出自己养家糊口的钱资助贫困的一批又一批学生,我不夸张地告诉你们,天河小学撤并后,杨老师为了天河小学的两名留守儿童能上学,连续一个月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地接送孩子,他都快六十岁的人了,骑个破破烂烂的摩托车,从没迟到过一次。
可能有些老师知道杨老师是因为特殊的原因进了中心小学,甚至有人在背后咬耳朵,说杨老师能进中心小学是因为后门,是因为教育局有人。
试问你们在学校撤了以后,工作无着落,提前退休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送两个跟他自己毫无关系的学生上学?你们谁办得到?”
刘主任扫视全场,再一次质问道:“你们谁能办到?就你们看不起的沈瑜沈老师,至今带着天河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