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官城·磐石科技总部(安克大厦7楼)· 深冬
窗外的寒风凛冽,七楼的“深空能源作战室”内却气氛灼热。巨大的全息星图在中央悬浮流转,标记着“羲和”即将征伐的疆域——月球基地、日地L2点、火星取样返回轨道……而在星图之下,一张古朴厚重的红木会议桌旁,围坐着几张新面孔,他们的名字在各自领域都代表着绝对的权威。
赵教授坐在主位,眼角的皱纹因连日操劳更深了些,但眼神却比窗外的冬阳更亮。他环视着新加入的“磐石柱石”:
张克深院士(材料学泰斗): 国内固态电解质奠基人,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此刻正皱着眉头,用一枚放大镜仔细审视着“烛龙”电池在空间站舱外辐射测试的微观结构扫描图。他的手背上还带着高原试验冻伤的痕迹。
陈陆教授(电化学新锐): 年仅四十便手握多项离子传导世界纪录的天才,一头利落的短发,语速极快:“老张!你看这里!辐射导致的晶界畸变比我们模拟的轻微17%!‘烛龙’的复合陶瓷基体自修复机制比预想更强!这意味着深空服役寿命有望延长30%!”
刘山明总工(航天系统工程权威): 参与过从“神舟”到“梦舟”所有载人飞船设计的元老,手指关节粗大,习惯性地敲击着桌面,声音沉稳如钟:“寿命延长是好事,但‘梦舟’登月舱的重量预算卡死了!赵总,你承诺的‘羲和’终极减重方案呢?10公斤!必须再抠出10公斤!否则冗余系统装不下!”
赵教授没直接回答刘峙,而是看向另一位沉默的老者——李万林教授(极端环境力学专家)。李教授正闭着眼,手指在虚空中有节奏地轻点,仿佛在聆听材料内部的应力之歌。几秒后,他睁开眼,眼底精光一闪:“老赵,‘烛龙’的钛合金外壳,应力冗余超过安全线120%。用我们刚验证的‘蛛网’复合材料,替换关键承力结构件,减重8公斤!抗微陨石撞击性能提升50%!”
“8公斤?!”刘峙总工猛地坐直,“方案!数据!立刻给我!”
“还有2公斤,”赵教授接口,手指在全息星图上日地L2点的位置重重点下,“从电池内部抠!张老,陈璐,我要你们联手攻关——把‘羲和’内部集流体的厚度和导电层再优化15%,同时保持甚至提升极端温差下的导电稳定性!用那套新发现的‘量子隧穿辅助界面’技术!能做到吗?”
张克俭院士放下放大镜,眼中闪过一丝属于顶尖学者的锐利锋芒:“15%?小子,你小看我们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