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上苑山下,此处乃是刘若拙的修行圣地。刘若拙为其定名“上苑”,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这是皇上恩赐的宫苑。然而,此宫建成之际,赵匡胤已然仙逝,他的弟弟即位后,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这座宫殿的名字也随之改为“太平兴国院”。刘若拙建起太平兴国院后,如一位隐士般在那里静修,享受着宁静与祥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访者日益增多,为了寻求一份清静,他晚年一直驻居于即墨。《皇朝通鉴》称赞他“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轻疾。每水旱,必召于禁中,设坛致祷,其法精审”,仿佛他是一位拥有神奇魔力的仙人。
1279 年,南宋如一片飘零的落叶,缓缓落下,末代皇帝赵昺的两个爱妃谢丽、谢安姐妹从海路逃往崂山太平兴国院,削发为尼。后来,皇亲赵孟頫前来探望,三人哀叹亡国之痛,犹如杜鹃啼血,声声泣泪。他们认为,事到如今,已无“兴国”可言,唯有祈求天下太平。于是,他们将太平兴国院更名为太平宫,这个名字宛如一道永恒的光芒,一直沿用至今。
太平宫的整个建筑恰似一个精美的“品”字,由正殿和两个偏殿构成,宛如众星捧月般,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西偏殿有一石,恰似一条巨龙盘身酣眠,被称为“眠龙石”,石下有一井,名曰“龙涎”,仿佛是巨龙的唾液,弥漫着神秘的气息。东院钟亭高悬八卦铜钟,上铸有“国泰民安”,据传这四个字分别象征“四时”和“八节”,四时如春花、夏荷、秋月、冬雪,八节似立春的嫩芽、春分的暖阳、立夏的微风、夏至的蝉鸣、立秋的红叶、秋分的明月、立冬的寒霜、冬至的瑞雪,与“八卦”遥相呼应,旧日宫中道士会依据不同的季节,在与八卦方位相对应的“八节”上敲击,此乃太平宫独有的奇观,这便是钟声一响传遍上苑山的“上苑晓钟”。
在逢仙桥旁遇神仙完成了崂山道观的修缮,刘若拙便在太平宫潜心修行,即便只是偶尔前往太清宫与上清宫巡视,他在此地也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在太清宫内的龙头榆对面,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逢仙桥”三个大字。而在此逢仙的正是刘若拙。相传刘若拙除夕迎神时,在这里邂逅一位白须飘拂如仙翁的老者走上前来与他交谈了数语,刘若拙刚欲询问其名讳,老人却如幻影般消失无踪,只在榆树旁的雪地上寻得两只脚印,再无其他线索。于是刘若拙坚信自己遇见了仙人,于是,此桥便被命名为“逢仙桥”。太清宫内,还有那被誉为崂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相传现今留存的“神水泉”三个字,乃是刘若拙的亲笔手迹。缘何称其为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