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大炎的学子们纷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文章充满了新意和活力,让乾隆和所有的官员都眼前一亮。乾隆看着这些优秀的学子们,心中充满了欣慰和骄傲。他知道自己的女儿没有让自己失望,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创建了一个更加繁荣的国家。
\n
在这一刻,乾隆的心情终于释然了。他明白了科举制度的意义并不在于束缚学子的思想,而在于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他决定接受大炎的科举制度,并将其推广到大清,让更多的学子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而李清歌也看着乾隆的转变,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激。她知道自己的父亲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用心良苦,也为自己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而感到自豪。
\n
和珅,那个圆滑世故、善于察言观色的马屁精,紧跟在乾隆皇帝身后,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附和道:“是啊,皇上所言极是,那他们要是真走上仕途,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好奇,几分试探,似乎想从乾隆的口中探知更多的圣意。
\n
乾隆皇帝听了,哈哈一笑,那笑声中透着一股子得意与自信。“他们啊,肯定会患得患失,做事前怕狼后怕虎。”他摇了摇头,似乎对那些被八股文束缚住的士子们充满了不屑,“舍不得那顶乌纱帽和花翎子,更舍不得放弃到手的好处。这样的人,又怎能担当起国家的重任呢?”
\n
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深深不满。这套制度,原本是为了选拔人才,却渐渐演变成了束缚思想的枷锁。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全天下的聪明人都关进了一个笼子里,让他们为皇帝所用,为皇权服务。自古以来,皇帝们都想着怎么加强中央集权,怎么独裁统治。八股取士,便是他们手中的一把利剑,用来斩断读书人的思想翅膀,让他们无法飞翔。
\n
科举考试,原本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在八股取士的制度下,这一初衷却完全背道而驰。选出来的,往往都是那些死守规矩、不懂变通的庸才。他们对国家、对百姓都没什么好处,只是方便了皇帝自己。如果李清歌,这位大炎的女皇,也继续沿用这套老办法,那大炎的国运可就真的悬了。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