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反过来呢?”
卫念晓思考了一下回答道:“其实两者都有。有时候一个哲学概念会启发我去构建一个故事,而有时候一个故事的雏形会让我思考可以融入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来升华主题。”
一位女同学接着问:“那您觉得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呢?”
卫念晓笑着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多读一些经典的哲学着作,不要害怕晦涩难懂。然后要多观察生活,因为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从生活中的人和事去理解哲学概念,会更加深刻。最后,要多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融入哲学思考,哪怕只是一点点,随着不断的练习,就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纷纷涌上讲台,要求签名留念。卫念晓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面孔,仿佛看到了文学的未来。她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创作优秀的作品,还要把自己的创作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随着口碑的进一步传播,卫念晓的作品开始被一些国外的读者关注。一家国外的出版社对她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家出版社位于一个繁华的都市,办公室里现代化的装修简洁而时尚。出版社的编辑海伦拿着卫念晓的作品,兴奋地对她的主编说:“这本小说将哲学与文学融合得如此精妙,我相信它在我们国家也会有很多读者。”
主编看了看,点头表示同意。他们开始与卫念晓和苏樱桃洽谈版权引进的事宜。
卫念晓有些惊喜又有些担忧。“苏姐,我担心我的作品在国外可能会面临文化差异的问题。”
苏樱桃安慰道:“晓儿,这也是一个推广我们文化的好机会。而且不同文化之间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我相信你的作品能够引起国外读者的共鸣。”
经过几轮的谈判,版权终于顺利地转让给了国外出版社。卫念晓的作品被翻译成外语,开始走向世界。
在国外,卫念晓的作品受到了一部分读者的喜爱。一个外国读者约翰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我原本以为东方的文学作品会让我很难理解,但卫念晓的这部小说却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智慧。无论是家庭矛盾还是哲学思考,这些主题跨越了国界和文化。”
然而,也有一些国外读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一个国外的读书平台上,有读者评论道:“虽然这个故事很有趣,但其中的一些东方哲学概念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太陌生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卫念晓看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