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抑制常备军崛起的原因,除了有雇佣兵这个更早出现的相对较弱的替代品外,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
那就是当时最为着名的封君封臣体系!这个体系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样,死死地压制着常备军的发展。
从理论层面来讲,封君对土地享有绝对的所有权,这意味着他们对土地拥有完全的支配权。
而封臣则仅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他们不能随意处置土地,并且在封臣离世之后,这片土地必须归还给封君。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
由于多层分封制度的存在,封臣与封君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一个封君可能会将土地分封给多个封臣,而这些封臣又可能会将自己所得到的土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封臣。这样一来,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就被层层分割,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此外,土地的分布也极为零散。封君所拥有的土地可能散布在各个地方,与其他封臣的土地相互交错。
这使得封君要想收回土地变得异常困难,因为他需要面对众多封臣的抵抗,而且还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战争。
正因如此,封土在现实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可以被继承、转让以及买卖的私人财产。
这一变化使得土地的所有权不再像理论中那样明确,而是变得模糊不清。
原本,封土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土地占有形式,封君将土地赐予封臣,封臣则需对封君履行一定的义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封臣对封君的一种义务,而是成为了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私人财产。
在欧洲中世纪,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话展现了封君封臣制度下最真实的从属关系。
在这种制度中,封君将土地分封给封臣,封臣再将土地分封给更低层级的封臣,如此层层分封,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封建等级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每一层级的封臣都只对直接上级的封君负责,而与更高级别的封君并无直接的从属关系。
这种从属关系严格遵循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绝不能越级从属。
例如,一个伯爵的封臣只对该伯爵负责,而与伯爵的封君———公爵并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
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确保了封建秩序的稳定,但也使得封土的所有权变得模糊不清。
因为封土可以被继承、转让和买卖,所以土地的实际所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