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军在中世纪的长期存在,其实并非君主和贵族们的首选。
毕竟,雇佣军存在着诸多明显的缺点,比如忠诚度较低,他们往往只对金钱感兴趣,一旦雇主无法满足其薪酬要求,就可能会背叛;
战后,这些雇佣军还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盗匪,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此外,雇佣军的费用也相当高昂。
既然如此,那么各国为何不直接建立自己的常备军来取代雇佣军呢?这其中涉及到多个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因素。
首先,经济负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打仗打的就是钱和粮。
相较于雇佣军而言,维持一支常备军的成本要高昂得多。
常备军的显着特点在于其长期驻扎、日常训练以及即使在和平时期也需要持续提供军饷和补给。
然而,在中世纪时期,绝大多数封建国家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军队开支。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最为古老的放权方式来维系国家的正常运转。
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在税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短板,无法像近代国家那样建立起高效的税收体系并有效地征收税款。
相反,税收的大部分权力被地方领主、教会或城邦所掌控,这直接导致了中央政府财政资源的匮乏。
此外,战争通常是阶段性的。中世纪的战争多为短期冲突,例如封建领主之间的小规模战斗。
一旦战事结束,继续养一支军队就相当于白白消耗财富,因为没有持续的战争需求。
除此之外,封建骑士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国王和贵族们已经拥有了封臣们有义务提供的武装力量,这些封建骑士在平时为领主服务,战时则组成军队参战。
虽然雇佣军可以作为临时补充,但要维持一支常备军则需要额外花费大量金钱。
最后,粮食和后勤问题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常备军作为一支长期存在的军事力量,需要源源不断地获得各种物资的供应,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食物、武器以及装备等方面。
然而,在中世纪时期,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粮食产量十分有限,要想长期维持大规模军队的正常运作,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相比之下,雇佣军所采用的“按需购买”模式则显得更为经济可行。这种模式意味着,只有在实际发生战争、需要军队投入战斗时,才会支付相应的费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