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实际上,有一些当初无钱投资的郡王、将军等宗室,没有额外的收入,只能靠着禄米过活,官府拖欠后,许多人求到他这位左宗人的面前,他总不能看着他们挨饿,不得已,只能多拉一些粮食回来救济他们。
如今太后下了旨意,对这些宗室,要足额发放禄米,他身上的负担也减轻一些。
“臣接下来,就将这部分宗室的名单,提交给王大人。”他说。
说完宗室,张蔷将话题转到了民生,她说:“哀家一路走来,见田地九成荒芜,只有村子附近,与河谷地区有少许绿色,种着一点庄稼。王大人,河南的乡村,还在打深井没有?”
王用道:“回太后,河南省按照中央朝廷的部署,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保证每个自然村有一口深水井,保证人畜饮水,使百姓不致于因缺水而逃荒。第二阶段,是为人多的村子增加深水井,缓解用水紧张。第三阶段,开始为有条件的村子,打灌溉用的深井。
太后在路上看到的,那些村子边上有绿色的地方,就是打了灌溉用水的深井,一口井,能保证一百多亩地的用水,只能分给百姓们种点菜蔬,地里连野菜都挖不到了……”
“何为有条件的村子?”张蔷问。
“回太后,”右布政使庄歙起身回道,“有的村子小,凑不出打井的钱,还有的村子,百姓们宁愿外出做工,也不愿意在家里靠一点井水种地,他们不愿意凑钱打灌溉用的井。”
按察使叶廷桂也道:“一户十来口人的百姓家,五六个青壮男女出门做工,收入是种地的四五倍,除了寄钱回家赡养老弱外,到年终还能存一笔钱回来,他们觉得,打井的作用不大……”
打一口灌溉用的深井,只要二十多两银子,看似不多,但大明疆域何其广大,朝廷已经免了税赋,补贴了第一批、第二批深井,朝廷不可能无限地投入资金,在灾区打灌溉用井,天灾面前,百姓也要自救,更何况朝廷也没那么多钱来投入。
张蔷点头,决定尊重他们的命运。
“哀家一路走来,见河南省的官道,修整得还是不错的,只要旱灾持续,以工代赈的工作就不能停,朝廷的态度,只有一条原则:让百姓有工做,有饭吃,就是不能让他们闲下来……”
闲下来容易生事。
周王和在坐的地方官员,都不知道太后这次出巡的真实目的,只认为天子亲政后,太后是出来散心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都捡好听话来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