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知府张时俊站了出来,对张蔷拱手道:“说起禄米,臣要赞一声周王高义,自旱灾以来,开封府已经连续五年拖欠周王府的禄米,王府从未来催收……”
其实,就是周王府连续五年免了开封府的禄米,但恩要出于上,出于天子,周王府私下里免禄米,意欲何为?
说成拖欠,才能显示出周王的高义,在太后面前为周王刷一波好感。
不愧是出钱出粮支持守城的周王,张蔷也在心里赞他一声高义,却又诧异地问:“周王兄,没有禄米,王府宗亲如何过活?”
周王道:“回太后,先王当年买了十万两的辽东土地债券,换了五千顷黑土地,目前已开垦出来种粮食的,有三千多顷,每年收的粮食,除了运回两成供应族人食用,余下的八成还得卖给当地官府……
太后当年,给我等宗藩投资机会,如今国难当头,我周王府理应为天子分忧,报答太后的恩典!”
原来如此,当年种下的因,如今结出了果,张蔷很欣慰,赞道:“周王兄高义,为各地的宗藩带了个好头。”
河南左布政使王用起身道:“太后说的是,因为地里欠收,河南宗藩的禄米供应,一是靠常平仓的存粮支付,二是用宗人府拨下来的银钱,购买南洋进口的稻米来支付,近三年来,多有拖欠,支付率不到四成……”
张蔷有点汗颜:宗藩改革,砍掉了宗室八成的供养,剩下的两成还要拖欠,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大明从来没有拖欠过勋贵的俸禄,如今的宗室待遇,连勋贵都不如。
周王见太后沉吟着不出声,显然不赞成地方官府如此亏待宗室,忙站出来替王用等人解围:“太后有所不知,这些宗室,有的是当年在先王组织下,购买了土地债券,如臣一样,种的粮食吃不完,还有的,参加了臣组建的远洋捕捞队,有船只从事远洋捕捞,还能顺便从海中州运稻米回来,他们不缺粮食。”
张蔷释然了,这些宗室都有了挣钱的门路,不用再靠着那点禄米过活,地方官府才敢拖欠他们的禄米,而不至于闹出乱子来。
但此风不可长,张蔷说:“王爱卿,对于禄米一事,不可过度拖欠,对于那些除了禄米再无其他收入来源的宗亲,还是要足额发放禄米,朝廷连普通百姓都发粮票供养,没理由不供养天家亲戚。”
王用以下,几位地方大员齐齐站起来回应:“太后教训的是,臣等受教。”
周王感动得就快哭了,大揖一礼道:“臣代河南宗藩,谢太后体谅!”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