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都江堰那里,就修建了一座二王庙……
张蔷给四位名臣也敬了香,转身对张九德道:“张爱卿,你也给四位上炷香吧,能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百姓是不会忘记的,哪怕朝代更迭,沧海桑田,他们仍然是百姓心目中的神。”
张九德心神巨震,太后这是,在暗示他,有千古留名的机会,不止在史书上,更在百姓口口相传的传说里?
“治河工程,乃是臣的本份,只求禹王保佑臣,不负王命……小狼堤工程,乃是前辈勘探设计的图纸,又有太后和陛下一力主持,臣不敢贪天之功……”
他到现在还认定,太后给的那些图纸,是出自前辈潘季驯的手稿。
上香完毕,他陪着太后来到庙前的广场,这座禹王台,只有半亩大小,台边一株四五人合抱的古柏,树干笔直挺拔,直指云霄,树干表面满是纵向的裂纹和剥落的皮块,随着树干扭曲而上,满是沧桑,据说是大禹手植,历经四千年岁月,依旧青翠如盖。
从禹王台上俯瞰,小狼堤村所在的山口位置,果然扼守峡谷咽喉,两岸山势陡峭如门,河道在此骤然收束,只是冬日水枯,冰冻的黄河,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饶是如此,从上游的冰层下面冲击而来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在河面形成无数的“水鼓冰”,看似平静的水面下,依然是波涛汹涌的黄河。
可以想见,夏秋汛期,上游三门峡谷奔涌而下的激流在此冲撞挤压,浊浪排空,声如奔雷的阵式,是何等骇人,也许潘季驯那条着名的“束水攻沙”的理论,就是从这里获得的灵感吧?
因连年干旱,两岸的山坡上只有枯黄的野草,天地一片苍茫,并没有“山舞银色,原驰腊象”的风光。
张九德指着下面的一大片河滩道:“太后请看,那里叫浪底滩,历代朝廷,在此处修建河堤,拦截洪水,故此地也叫小狼堤,潘尚书修建的缕堤和遥堤,也在那处河滩上,到如今,堤坝全都埋在了黄沙之下。”
张蔷放下望远镜,吊起了前世从网上看来的书袋:“此处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黄河水里九成以上的泥沙,来自上游流域,在此处建设能调水调沙的水利枢纽,就能控制下游两千多里河道,不会因为泥沙堆积,而成为地上悬河。
此处河道狭窄,能缩短坝体长度,减少工程量……而且,两岸是花岗岩石,能更好地保证坝体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太后这样一讲,张九德觉得,在这里选址,似乎比他认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