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呈现在了《人文经》之中。
夏先衍伫立在南旺枢纽考古遗址灵源之地,神识触及到灵源之中,仿若被一股无形之力牵引,瞬间,他的感知到了京杭大运河文化脉络。
运河一脉贯京杭,吴越荆襄入画堂。南北风情皆入韵,文源汇聚谱华章。至此大运河孕育的灵源,通过华夏守护之灵联系在了一起。
夏先衍从灵源之中看到了大运河的历史记忆,南起余杭,往昔舟楫穿梭、货物琳琅的盛景如光影般浮现,他能体会到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韵味在灵源深处悠悠荡漾,那是一种柔婉风情的独特气息。
随着灵源之中文化脉络延伸,途经无数城镇,每一处都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各自的历史、民俗、技艺等元素融入这灵源的洪流之中。
直至北端的燕京,他感受到了大气与厚重,这里汇聚了来自南方的灵秀与多元文化,又沉淀出北方独有的雄浑与威严,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融在灵源里化作深沉的律动。
这贯穿南北的文化脉搏,在灵源的世界里有力地跳动,那是千年大运河所承载的岁月精华与民族智慧的奔腾流淌,是历史与现实交织而成的宏大交响。
调查完大运河灵源后夏先衍一行人进入泰安。过了大汶河后,一行人来到大汶口文化遗址灵源之地。
大汶口遗址距今 6400-4500 年之间,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遗址总面积 80 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 2-3 米 。平面范围略呈东南 - 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北岸面积约 25 万平方米,南岸约 20 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1959 年 6月在汶河南岸的磁窑镇堡头村西首次发掘,揭露面积 5400 平方米,清理墓葬 133 座,出土随葬品 2100 余件,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
1974 年、1978 年在汶河北岸先后两次发掘,揭露面积 1800 平方米,发现墓葬 56 座、房址 14 座、灰坑 120 余个,主要遗存的年代属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
2012 年 10 月至 2013 年 6 月,又在遗址中部、大汶河北岸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的居住区,并清理了房址 7 座。
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如红陶兽形壶、白陶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