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有2000人,户部省度支部又1300人,户部税务部更是有4200人之巨,其中还包括许多外勤干员。”
\n
因为整个朝廷的规模都膨胀了起来,监察御史的规模也水涨船高。
\n
这一系列改革就牵动了一个不可更改的规则——科举取士。
\n
现在六部一个部比以前整个在京的朝廷的人还要多,光靠进士根本就填不满。而朝廷显然也不准备按照朝廷扩员的比例增加进士的录取规模,因为考中进士的人哪个都不希望进士的含金量贬值。当他们来做决定的时候,进士的数量不可能增加。
\n
进士就那么多,又需要人来做官。所以太祖高皇帝指定的举人做官的方略就又被请了出来,变成了大明目前的主要取士途径。每年朝廷招募的大量人员中,举人占其中的绝大部分,而进士则主要在翰林院及其附属机构活动。
\n
所以相较于以前而言,举人的含金量被贬值到了“看起来似乎谁都有机会”;秀才更是“不限量大甩卖”,变成了一种通过性考试,而非选拔性考试。
\n
毕竟,做决策的人是进士,而不是举人。当朝廷决定通过贬值某种功名来维持朝廷的运行的时候,那么编制的一定不是进士,而是其他功名。
\n
这也导致进士的含金量直线上升。因为在录取数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有资格考进士的举人呈指数级暴增,考进士真正成了千军万马过大桥。以往每次参加会试的举人一般是5000人左右,因为每年也就录取五六百。现在光是江宁上元两个县就有将近1000个举人,每年全国各地来参加会试的人数以万计,多的时候甚至逼近十万人。
\n
10万人竞争300个进士,这确实是有些离谱。但考虑到任何举人都有资格考,而且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去考,这个数字姑且算是经过了历史沉淀之后的理性选择。
\n
毕竟因为难度太大,全国各地大部分举人实际上已经放弃科举的仕途,转而直接以举人做官,或者开展其他的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