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稳定性。”
\n
“额什么意思?”
\n
“意思就是.”文阁老小声说道,“监察御史也有特殊制服是吧?这活你不整得酷炫一点,没人愿意干的。”
\n
“啊!原来酷炫就是驱动力啊。”
\n
“诶,就是这样。”文阁老点了点头,“不少人就是为了那套行头,才来去做御史的——至于,为什么不能提升待遇,只能提升荣誉,商洛你怎么想的?”
\n
“我想先知道朝廷是怎么想的。”
\n
“朝廷的看法,其实比较复杂——我们这一系的人,虽然在朝中并非权倾朝野,但一定的话语权还是有的。我们想要提升御史的待遇,一会儿并不难。就御史现在的工作而言,发两倍的工资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我们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均衡。御史位卑而权重,如果再给予过多的薪水,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失衡。”
\n
“哪方面的失衡?”
\n
“主要是新鲜血液的选择。很早以前,御史基本是新科进士来担任,这个时候御史是排名前几的出路。因为那个时候,监察御史的定额是110人,朝廷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庞大。110人里面,大部分都在都察院查案,少部分担当巡盐、巡茶等职务的时候会出外勤。这种时候,七品御史升入五品官的概率是42%。同样是七品的县令,升到五品官的概率只有3%。”
\n
“原来御史以前是这么好的出路?”
\n
“对,但那是以前。之后朝廷在永庆中兴的时候进行了一些,现在看起来可以被视作‘现代化改造’的一系列变革。朝廷雇员的规模被大大增加了——在以前,所有在京有官身的官,就算加上派驻在外的督抚、总兵等,也不过1600多人。大明会典记载的全国文官,定员24600人,其中20000人在7品知县以下。知县以上的,只有4600人。你现在再看看我们,光是一个户部省就超过20000人,其中户部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