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内蒙古、华北)的“开平”(今多伦)称汗,后者在蒙古故都哈拉和林(今蒙古国杭爱省)继位。这场“两都之争”不仅是汗位的争夺,更是蒙古帝国“草原传统”与“汉法治理”的路线之争。
1.2 忽必烈的“汉化”觉醒与政治资本
忽必烈的崛起,始于他对“汉法”的主动拥抱。与多数蒙古贵族不同,他早年便接触到中原文化:1242年,他邀请中原儒士刘秉忠(号藏春散人)至漠北,“命辅导太子真金”(《元史·刘秉忠传》);1251年,蒙哥汗命其“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跸邢州(今河北邢台)。在邢州期间,忽必烈“兴屯田,修水利,招流亡,立官署”(《元史·世祖本纪一》),将邢州从“户口凋弊”的荒野变为“井邑繁富”的样板,赢得中原士绅的广泛支持。
更关键的是,忽必烈身边聚集了一批“汉法派”谋士:刘秉忠精通《周易》《尚书》,主张“以儒治国”;姚枢是程朱理学的推崇者,提出“行汉法、选贤能、屯田积谷”;史天泽是汉人世侯(地方武装首领),熟悉中原军事制度。这些人的影响,使忽必烈逐渐形成了“以汉法治汉地,以草原法驭诸部”的治国理念。
1259年蒙哥汗去世后,忽必烈的“汉法”路线成为其争夺汗位的核心优势。他以“遵祖宗之法,行汉地之治”为口号,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获得蒙古东道诸王(如塔察儿、也孙哥)的支持;同时,他派廉希宪(畏兀儿人,汉法派代表)赴燕京(今北京),稳定中原局势,切断阿里不哥的南下通道。1260年5月5日(农历三月廿四),忽必烈在开平正式称帝,改元“中统”,宣称“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元史·世祖本纪一》),标志着蒙古帝国从“草原共主”向“中原王朝”的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1.3 从“中统”到“至元”:权力巩固与旧俗挑战
忽必烈的称帝并未终结蒙古帝国的内部矛盾。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称汗后,联合漠北贵族(如蒙哥汗之子阿速带)反扑,双方展开长达四年的战争(1260-1264)。最终,忽必烈凭借中原的经济支持(如“税粮”“盐课”)和汉军的战斗力(如史天泽、张弘范的部队),于1264年迫使阿里不哥投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场胜利虽巩固了忽必烈的汗位,却暴露了蒙古帝国的深层危机:漠北贵族(旧俗派)不满其“重用汉人、推行汉法”,多次策划叛乱;四大汗国(金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