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围困襄阳长达六年之久。在这六年里,南宋朝廷有机会组织救援,但由于贾似道的阻挠,始终没有派出有效的援军。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因孤立无援,最终降元。襄阳的失守,使得南宋的长江防线门户洞开,元军得以长驱直入。
2.决策失误:救援迟缓与战略短视
贾似道在军事决策上充满了短视和侥幸心理。他既不敢直面蒙古的强大攻势,又寄希望于“议和”。1275年,元军顺长江东下,贾似道率领宋军十三万、战舰两千余艘迎敌。然而,在关键时刻,他却因“怯懦”不敢接战,最终在“鲁港之战”中全线溃败。“似道乘单舸奔扬州”(《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这一事件成为了南宋军事史上的耻辱。
这场溃败彻底摧毁了南宋的军事力量。元军乘胜追击,1276年攻破临安,谢太后携宋恭帝投降。1279年,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负宋末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贾似道的决策失误,是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不仅葬送了南宋的最后一道屏障,还使南宋失去了最后的抵抗机会。
四、 众叛亲离:权相的倒台与南宋的终结
1.失势与清算:从“师相”到阶下囚
贾似道的倒台,是南宋残余势力为挽救危局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当他逃至福州后,被陈宜中、张世杰等南宋残余势力罢黜,贬为“高州团练使”,押往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然而,贾似道的罪恶行径,激起了沿途百姓和押解人员的强烈愤慨。途中,押解官郑虎臣痛恨其误国,于漳州木绵庵将其处死。“似道临刑,以额触石,仰面曰:‘太皇太后(谢太后)许我不死!’虎臣曰:‘吾为天下杀似道,岂复顾太皇太后邪!’”(《宋史·贾似道传》),这一结局,是贾似道应得的下场。
2.南宋灭亡:权相乱政的最终代价
贾似道死后,南宋残余势力虽然继续抵抗了三年(1276 - 1279),但最终还是在崖山海战中全军覆没。南宋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蒙古的崛起和强大军事力量的压迫,是外部因素;南宋自身的腐朽和衰落,是内部因素。而贾似道的专权乱政,无疑是加速南宋灭亡的“催化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贾似道在掌权的十几年里,耗尽了南宋的经济和军事资源,摧毁了抗元名将的信任,使南宋失去了所有的转机。他的行为,不仅导致了南宋的灭亡,也给广大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