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他推广先进农具“秧马”(插秧工具),建议官府“严打盗牛”,甚至出资建桥修路。他在《荔枝叹》中痛斥“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批判当权者不顾民生),其批判精神从未衰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儋州:“兹游奇绝冠平生”
儋州是当时最偏远的“天涯海角”,“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答李端叔书》)。苏轼却在此办学堂,自编教材,培养出海南历史上首位进士姜唐佐;他研究《周易》《尚书》,写成《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甚至“着书以为乐,训传其家学”(《宋史·苏轼传》)。离琼时,他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将贬谪视为“奇绝”的人生体验。
四、千年回响:苏轼的多维文化人格
苏轼的生命虽止于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但他的影响却跨越千年。从文学到艺术,从思想到生活,他成为中国文化中“立体的偶像”——既是中国士大夫“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典范,也是普通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导师。
4.1 文学成就:宋代的“文化坐标”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集大成”着称。
- 诗词:他将诗的题材与境界引入词坛,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豪放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气象恢弘;婉约词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深情绵邈;哲理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超然物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 散文:苏轼主张“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谢民师推官书》)。《赤壁赋》将叙事、写景、议论熔于一炉,《石钟山记》以实证精神破除“郦元之简,李渤之陋”,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散文典范。
- 书法绘画:苏轼是“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其《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前两为《兰亭序》《祭侄文稿》),笔势“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他提出“士人画”概念,主张“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推动文人画走向独立。
4.2 精神遗产:逆境中的生命智慧
苏轼的伟大,更在于他面对苦难时的精神姿态。
- 儒者的担当:他始终以“民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