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物,点燃后投掷可焚烧敌营;“火箭”则是在箭杆上绑火药包,借火箭推力飞行。南宋时,火器进一步发展出“突火枪”“铁火炮”,标志着热兵器时代的来临。
(二)综合性科技巨着与领域突破
如果说四大发明是技术的突破,那么沈括的《梦溪笔谈》、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则代表了中国古代科学体系的成熟。
沈括(1031-1095)是北宋最杰出的科学家,其《梦溪笔谈》(26卷)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涵盖天文、历法、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等领域,记录了大量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在天文领域,他提出“十二气历”,以节气定月份,“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更符合农业生产需求;在物理领域,他记录了“磁偏角”现象(“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比哥伦布发现地磁偏角早了400多年;在化学领域,他观察到“胆矾炼铜”的化学反应(“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在生物领域,他通过化石推断“太行山以前是海”(“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
苏颂(1020-1101)则是北宋的天文学家与机械制造专家。他主持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这座高约12米、宽约7米的建筑,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体:顶部是浑仪(观测天体),中间是浑象(演示天体运行),底部是报时装置(通过齿轮系统带动木人击鼓、摇铃)。水运仪象台的动力来自水轮,通过“天衡”(类似现代钟表的擒纵器)控制速度,实现了自动报时。《新仪象法要》详细记录了其构造原理,比欧洲类似的机械钟早了600多年。
此外,北宋在其他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着成就:
-
医学:官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国第一部成药典,规范了中药配方;儿科名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首次将儿科从内科独立出来,提出“小儿纯阳”理论,至今仍是中医儿科的经典。
-
农学:陈旉的《陈旉农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南方农业的专着,总结了稻麦轮作、土壤改良等技术,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农业需求。
-
数学:贾宪的“贾宪三角”(二项式系数表),比欧洲早了400多年;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提出“大衍求一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