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柴荣的赏识和重用下,赵匡胤的威望在军中迅速提升。他对待士兵关爱有加,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疾苦,赢得了士兵们的衷心拥护。同时,他善于结交人才,招揽了一批忠诚且有才华的将领和士兵,如石守信、王审琦等,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这些人物在赵匡胤后来的开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和坚定支持者。
二、陈桥兵变
(一)兵变起因
1. 五代十国末期的政治格局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各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频繁发动战争,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到了五代十国末期,这种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各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战争不断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民众渴望和平与统一,希望能够结束这动荡不安的局面。
2. 后周幼主即位与主少国疑
公元 959 年,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其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柴宗训即位时还是一个孩子,无法独立处理国家事务,朝政大权掌握在权臣手中。这一局面使得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各方势力都想掌控朝政,掌握国家的命运。主少国疑的局面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3. 赵匡胤及其势力集团对后周政权态度的转变
随着后周局势的日益动荡,赵匡胤及其势力集团开始重新审视后周政权的稳定性。他们认为,后周政权在幼主即位的情况下,很难维持长久。同时,在长期的战争中,赵匡胤的势力集团不断壮大,他逐渐对权力产生了更大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及其势力集团认为,通过军事政变夺取政权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而柴宗训身边的权臣,如范质等人,虽然对赵匡胤的势力有所忌惮,但却未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 社会舆论和民众对统一和平的渴望
在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社会舆论普遍渴望和平与统一。民众希望能够结束战乱,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这种舆论氛围为赵匡胤发动兵变提供了一种政治资本。赵匡胤可以打着为民众谋福祉、实现统一和平的旗号,发动兵变,夺取政权,从而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5. 策划与准备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赵匡胤决定发动兵变。他在部下的支持下,开始秘密策划兵变的具体事宜。赵普、赵匡义等谋士在策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