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纲
在五代时期,由于政权的频繁更迭和官员们频繁转换阵营,君臣伦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官员们对君主的忠诚度降低,甚至出现了一些官员以下犯上、篡夺皇位的情况。这种现象让君主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国家的统治秩序也受到了威胁。
周世宗柴荣深知,要实现改革的目标,必须重塑君臣伦理,树立皇帝的权威。而冯道作为一个历仕四朝十君的官员,成为了君臣伦理问题的典型代表。柴荣批判冯道,就是要向朝廷官员们表明,君主是国家的核心,官员们应该对君主保持忠诚,服从君主的统治。通过这种方式,柴荣希望能够重建朝纲,整顿官场风气,让官员们能够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
(二)“斥冯事件”始末
1. 直接导火索:冯道劝世宗“不宜亲征北汉”,遭世宗否定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联合契丹再次南侵后周。周世宗柴荣亲自率军迎敌,在高平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柴荣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最终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然而,在是否乘胜追击、北伐契丹的问题上,冯道与柴荣产生了分歧。冯道认为,后周刚刚经历了高平之战,军队将士疲惫,国家也需要休养生息,不宜继续北伐。他对柴荣说:“陛下,此战虽胜,然国力尚疲,契丹兵力强大,冒然北伐,恐非良策。”柴荣却坚定地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收复中原失地。他对冯道说:“朕有雄心壮志,怎能因一时的困难而退缩?朕要亲率大军,北伐契丹,恢复我中原大地的疆土。”冯道的劝阻遭到了柴荣的否定,这让柴荣对冯道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加剧。
2. 言辞锋芒:世宗痛批冯道“事四姓十君”,斥其“无廉耻”,剥夺职位,贬为匡国军节度使
在这次君臣冲突之后,柴荣对冯道的批判更加公开和尖锐。他当着众大臣的面,痛批冯道“事四姓十君”,指责他缺乏忠诚和廉耻之心。他还说道:“冯道,你一生历经多个朝代,事奉不同的君主,却毫无立场和原则。你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无廉耻之徒。”随后,柴荣剥夺了冯道的宰相职位,将他贬为匡国军节度使。这一事件在朝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冯道的名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 改革的延伸
柴荣对冯道的批判只是他改革的一个开始。在批判冯道之后,柴荣开始着手整顿朝廷的风气。他大力整顿吏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