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晨露,在阳光下闪着七彩的光,像撒了把碎钻。她突然发现芽根处缠着根极细的银线,想必是从阿婉的绣品上脱落的,在土里泡得发亮,像给新苗系了个小小的护身符。
那天上午,村里的孩子们来给新苗“添营养”,每人手里都攥着把从家里带来的草木灰,小心翼翼地撒在土包周围,灰色的粉末在绿芽旁画出个圈,像给新生的希望画了道保护符。“我娘说草木灰能防虫子,”梳羊角辫的小姑娘用手指轻轻碰了碰芽尖,“就像给小苗戴了个盔甲。”
老人笑着把孩子们的草木灰收在竹篮里,篮底铺着阿婉织的蓝布,灰色的粉末在布上印出淡淡的痕,像幅朦胧的画。“等会儿给大家分清明粿,”老人的目光落在新苗上,“让芽儿也闻闻甜,长得才欢实。”
砚之在样书的再版后记里添了句话:“静远堂的新苗,在春分的雨里探出了头,像个问号,也像个惊叹号,等着续写未完的故事。”她写这句话时,笔尖的墨水在纸上晕开,刚好在“故事”两个字周围形成个小小的圈,像给新生的希望盖了个印章。
中午,李婶带来了刚炖的鸡汤,陶罐里飘出的香气混着泥土的腥漫了满院。“我娘说鸡汤的汤渣能肥苗,”李婶往苗旁埋着撕碎的鸡肉,“去年她就这么喂月季,说‘荤腥养劲,苗长得才壮’。”
老人往砚之碗里盛着汤,鸡肉的嫩混着菌菇的鲜在舌尖散开,“你祖父炖鸡汤时总爱多放把枸杞,”老人的筷子在陶罐里轻轻搅动,“说‘红配绿,看不足’,现在看来,他是说给这苗听的。”
砚之看着新苗在阳光下轻轻摇晃,突然明白为什么这株腊梅能生生不息。那些藏在草木灰里的守护,那些落在银线里的牵挂,那些渗进汤渣里的期盼,其实都在时光里慢慢酿成了养分,藏在每个角落,等着某个春雨绵绵的清晨,把所有的等待都长成触手可及的模样。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给新苗搭了个小小的竹架,竹条是去年的葡萄藤削的,带着自然的弧度,像给新苗撑了把伞。“得让它顺着架子长,”老人用麻绳把苗固定在竹条上,绳结打得又快又稳,是北方木匠的法子,“不然风一吹就歪,就像人,得有个依靠才站得直。”
砚之摸着竹架的纹路,突然发现竹条上刻着个极小的“远”字,和祖父的钢笔帽上的字一模一样。她突然想起昨天整理展览物件时,发现祖父的小铲子上也刻着个“远”字,原来这些看似散落的标记,其实都在时光里互相呼应,像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傍晚时,夕阳把院子染成金红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