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与贾谊等人的政论散文不同晁错之论多峭直而深刻如《削藩策》以简洁短促语句来突出犀利而刚硬的力度:“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轶事典故
1. 晁错与《削藩策》
晁错是西汉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他坚决主张削藩,认为诸侯王的存在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疏《削藩策》,详细阐述了削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削夺诸侯王的封地。然而,这一举措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怨恨。最终,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晁错虽然因削藩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削藩主张对西汉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晁错与袁盎的恩怨
晁错与袁盎是西汉时期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一段佳话。
晁错与袁盎本为同僚,但性格迥异,政见不合。晁错性格刚毅,行事果断,坚决主张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而袁盎则性格温和,善于交际,对削藩持反对态度。两人因此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前,晁错曾多次向景帝提出削藩的建议,并得到了景帝的采纳。然而,这一举措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袁盎作为吴国丞相的旧友,对吴国的情况较为了解,他深知削藩会引发诸侯王的叛乱。因此,他多次向景帝进言,反对削藩。但景帝对晁错的信任超过了袁盎,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景帝面对强大的叛军压力,开始动摇对晁错的信任。此时,袁盎趁机向景帝进言,认为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景帝在无奈之下,采纳了袁盎的建议,下令腰斩晁错。
晁错被冤杀后,袁盎虽然暂时平息了诸侯王的怒火,但叛乱并未因此平息。景帝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全力平叛。最终,在周亚夫等将领的英勇奋战下,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然而,晁错却已无法复生,他的忠诚和牺牲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晁错与袁盎的恩怨情仇,反映了西汉时期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晁错为了国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