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非一个醇儒。为了解决汉朝中央政权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他将法家的权势法制思想吸收到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贾谊认为施仁义主要是对民而言的,对于拥有强大势力并随时可以反叛中央的诸侯王来说,单靠仁义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权势法制。“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他主张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道家
贾谊在《道德说》中借助于汉初非常流行的《老子》学说,试图为儒家的道德论寻找一个宇宙观的基础。他认为阴阳、天地、人与万物都由德生而德由道生。道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本源而德则是宇宙万物的直接本源。贾谊试图用《老子》的道德说来为儒家的道德伦理提供依据这种吸取道家的思想因素以为儒家的道德伦常进行形而上的哲学论证为后来董仲舒全面吸收道家学说以重构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思想资料。
2. 政治贡献
割地定制、礼治天下
贾谊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回顾历史列举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害处并指出诸侯王的叛乱并不取决于亲疏而是取决于他们的力量强弱。因此他提出了“疏者必危亲者必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贾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定礼制二是定地制。定礼制就是针对诸侯王在礼制上的僭越强调必须严格区分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定地制即“割地定制”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这一主张在后来得到了实施对维护西汉王朝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贾谊认为富商大贾与诸侯王相勾结有恃无恐僭越礼制又要农民供给他们以奢侈的生活资料因而导致了广大农民贫困。因此他主张重视农民提倡俭约反对奢侈之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贾谊上《论积贮疏》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论证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文帝的采纳对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贡献。同时贾谊还指出商人卖奴隶穷极奢侈不尊重国家制度冒犯皇帝尊严因此主张禁奢靡之风。在货币政策上贾谊承认货币流通的客观性质不认为单凭君王权力就可以解决货币问题。他建议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垄断造币的原料统一铸钱。这一主张虽然文帝未执行但为后来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