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定的区域,再一次启程多了侯氏的八百名战兵。
这是侯晋思前想后,进行征召的私军数量。他还特别拿出家族仅有的四十七套甲胄,列装到了有血缘关系的武士。
“侯氏可以征召多少人纳赋?”楼令在出发后不久,刻意喊来侯晋询问。
侯晋答道:“皆尽全力能够征召约一千四百多人。”
这种实力在晋国被划分在中等家族的梯次,大概是中下水平的层次吧。
只是可以理解。
包括郑国在内,作为异姓贵族很难获得太好的封地,平时倒是不用交比公族更多的税,战时纳赋则一定会被刻意放在交战烈度更高的区域。
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地方吗?国家的各个高官基本是公族出身,他们更加照顾同为公族的封君挺合理,有意无意地削弱异姓贵族更是正常操作。
晋国那种情况在当前才是显得最不合理的现象,竟然是异姓贵族全面崛起。
然而,看着非常不合理的格局,偏偏让晋国成为当世断档的第一超级强国。
历史上的秦国,他们未必不是看到曾经的晋国那样,率先在某种程度上效仿。
秦国的君主肯定也看到了晋国的下场,给予继任之君留下嘱托,比如外来的人才可以使用,只是一定要在利用完之后剪除。
有那么一回事吗?确实有!
秦孝公在临终前对商鞅以及群臣说:商君,天下为重。储君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秦公。
那是史书上明确记载了的事情。
在秦孝公留遗言的时候,秦惠文王可是也在现场。那样一搞,秦惠文王能让商鞅安享晚年啊?
汉昭烈帝也干过跟秦孝公相同的事情,存在区别的地方在于蜀汉孝怀帝让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了,非一国之君却是有大功于秦国的人,不懂得在功成之前隐退,几乎没有人获得什么好下场。
因此可别说老刘家刻薄寡恩,懂得什么是“汉承秦制”的含金量了吗?
秦汉对后面朝代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对待功臣上面。
历史上让有大功之臣得享善终的帝王并不多,最为出名的便是位面之子阿秀和李二凤,还有天冷加衣服的那位?
为什么要提到那些?因为楼令不是地地道道的春秋生人,所以他在得知侯晋的所作所为,很难不思考侯晋为什么要那样,第一反应便是:这个人有什么图谋或在行使什么阴谋诡计啊?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