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国是一个性格很软弱的人,没有想到性格软弱的子国会有公孙侨这么彪的儿子。
有了公孙侨先来找晋国高层告密……,直接评价那些人是冢中枯骨,不是一种告密又是什么?直接了当地告知晋国君臣一个信息:正在发生的聚会是在谋算晋国!
公孙侨只是郑国众多公族之中一个不起眼的公孙,没有那个资格从任何层次来代表郑国,怎么就敢干出那样的事情呢?
尽管不是那么理解胆子从哪里来,孙林父至少品懂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公孙侨所在的家族,他们要在郑国内部开始发力了。
“子国一定跟我的看法一致,认定吃再大的亏也只能交好晋国。我身为执政被一帮虫豸耽误,他们在郑国无权无势,只能是获得某位大臣的看重或支持了吧?”孙林父更多的是倾向于子国在郑国危难时刻想站出来,可是猜错了。
史书上的子国有不少篇幅,标签却是公子侨的父亲,本人没有什么功绩。
公子侨就是子产,他不但在郑国成功实施变法,并且使得郑国得以再次中兴。
后面时代的人,他们视子产为法家的先驱之一,还给了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称号。
公子侨自己争取到了郑国执政子孔的欣赏,连带子国也成了郑国六卿之一的司马,直接让子国从小透明变成位高权重的高层之一了。
子国突然间获享高位不是能力多好,压根就是子孔太过欣赏公子侨,等于子孔在为公子侨铺设政治通道。
六卿的存在并不是郑国效仿晋国搞出来的制度,实际上列国也有卿位,只是权势来自卿位,不像晋国是因为卿大夫的家族太过强大。
各个国家的卿位数量并不固定,通常执政、司马、司徒、司空、令正、少正便是卿位,有些国家的卿位是世袭,也有国家的卿位不是世袭。
世袭模式的话,一定是那些家族实力太强,变成国家离不开那些家族,不是那些家族非得背靠国家不可。
晋国这二三十年之间,便是从卿位的非世袭在向世袭进行转变。致使这种格局跟君权衰弱有关,更大的原因则是有些家族的壮大速度太快了。
没有错,时间走到当下的阶段,完全是晋国需要家族实力强大的人坐在卿位上,不是那些实力强大的家族之主需要卿位。
如果实力强大的家族之主不是卿大夫,那么他们就是在圈子之外,其他人就要害怕桌子会不会被掀翻。
可以理解为:不是五常需要联合国,而是联合国需要五常就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