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杨广不甘心与合作者利益共享,原本看上去一片大好的帝国立刻形势急转直下了。
还有一个赵匡胤,他也是使用阴谋篡夺了后周,过程几乎没有波折,玩了一手杯酒释兵权,人却是栽在了胞弟手上;赵光义没有赵匡胤的威望,想要坐稳位置只能极尽地收买百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样一搞,赵宋的官家成了历朝历代里面的皇权最弱。
封建时代阶段皇权太弱,别奢望对外能够多么强硬,整个国家的精气神一定会是窝窝囊囊了。
真的是那样,翻阅史书会找到答案。
在封建时代的诸夏,唯皇帝有雄心壮志,才会对外扩张成功,要不哪怕边境偶然往外推,马上就会龟缩回去。
不是说百官中没有人希望开疆拓土,单纯就是正确的人没有能够使之意志统一,家天下的背景也不允许某个官员越俎代庖。真出现有那种威望的官员,距离改朝换代也就不远了。
周成王时期是什么样子?他算起来是周王朝的第二世。
因为姬周成为天下共主的模式,到了第二世的周成王时期,真正接受中枢治理的地方,讲真话就是并不大。
在那个时候,内部是主少国疑的格局,外部则是异姓诸侯数量极多且实力不弱,更有殷商残余随时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以为周公旦为什么要制定《周礼》啊?因为周王朝在武力上并不占优势,所以只能是采取徐徐图之的策略了。
站在胜利者的角度,可以说周公旦是计谋百出,成功分化了诸侯,解决掉了武庚这个大麻烦。
若是站在失败者的一方,那就是周公旦一再行使阴谋诡计,奠定了姬周作为天下共主不可动摇的格局。
由于姬姓一直享国的关系,周公旦的形象才是正面,换而言之就是其他家获得天下,轮不到周公旦有正面形象了。
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有得只是成王败寇而已。
晋国的一众卿大夫之中,士匄努力跟上楼令的节奏,可能是除了楼令之外最了解当前形势的人。
“我们不能主动杀季孙行父啊。”士匄说道。
楼令“呵呵”了两声,说道:“我怕他没胆子自杀。”
这一次来到“新田”的季孙行父是过河卒子,他出发前可能会有这样的觉悟,事到临头未必舍得死。
楼令的担忧不是无的放矢:“但凡他真的有气节,鲁国都城‘曲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