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心人来讲很难不知情。
失去三分之二疆土的郑国,他们还面临着宋国和卫国的双重威胁,怎么可能不加倍关注两国的动向呢?
从公孙侨的前缀就能够分辨出身。
尽管公孙侨的父亲子国是公族的边缘人,使得他无法获知更多的消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是,耐不住公孙侨太过聪明,只是从有限的信息,能够将局势猜测个大差不离。
宋国正在促使一个新联盟出现,华元不断在列国奔走,光是与子孔(郑国执政)密会的次数就不少于三次。
如果公孙侨能够拿郑国的主意,他一定会将宋国卖个干净,再坚定不移地站在晋国这一边,可惜的是目前不止没有权利,连在庙堂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不是公孙侨认为站在晋国这一边就绝对安全,认定的是多少会有一线生机。
不是那样吗?
在公孙侨看来,晋国正在磨刀霍霍,会第一个砍向谁,则是暂时拿捏不准,要看谁跳得最欢。
“华元一定是被拆穿才昏厥;季孙行父这一次过来找死,大概会求仁得仁。这不就给我们(郑国)机会了吗?”公孙侨想着看向楼令和士匄所在的位置。
晋国乱不乱,倒是不单独会涉及到晋国,一定会影响到列国。
可是,季孙行父讲那些话,太容易惹祸上身了!
不将贵族纳赋执法范围,难道就乱不起吗?
以前是刑不上大夫,该被灭的家族一样消失了。
季孙行父将晋国的执法范围扩大化,视作可以更加容易找麻烦,还是那种公开侮辱的刺激手段,刺激得小事变大事,顺理成章再诛灭的手法。
什么意思?大概就是明明罚酒三杯就揭过的事情,变成有法可依,让贵族觉得丢脸进行反抗,反抗则是可以搞得小题大做。
多少权贵就是认定为一件小事,偏偏有人非要揪着不放,碍于面子或是本来嚣张跋扈进行抗法,致使一错再错之下变成天大的事情呢?
从季孙行父的角度,他认为晋国的变革会得罪所有权贵,是一个拉拢列国权贵的绝佳机会,说不定可以联合起来跟晋国为难。
有季孙行父率先展示态度,不少人围到他的身边。
本来离季孙行父比较近的聪明人,反而是赶紧与他拉开距离,其中包括公孙侨这位少年郎。
是谁主动向季孙行父靠拢?多数肯定是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