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录取总额为1000至1300人。
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朝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
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于乡试的第二年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三场考试,故又称春闱。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同考官主持会试。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整个明代共计约人考中进士。
通过会试后的最后一道考验是殿试,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在紫禁城建极殿举行,殿试一天,只考策问。
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殿试结果填榜后,皇帝于皇极殿举行大典,宣布殿试结果。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叫连中三元,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14人,明朝时期仅有2人。
天启2年起,大明的科举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大明的科举制度从天启2年的会试开始进行改革,首先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为教育学院编写的小学教材内容,强制采用白话文书写方式。
同时大明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运用白话文,政府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