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监全部清退。
其它监生和翰林院学士道德品质败坏或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予以开除,有功名的革除功名。家族成员三代内有重大违法犯罪的予以清退。
朱由校安排《中华时报》《内参》猛烈抨击闹事的和道德品质败坏的以及违法犯罪的国子监监生和翰林院学士,并引用因贪腐查处的部分科举官员为反面教材,提出大明的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大明的社会发展,不能满足大明朝廷选取德才兼备人才的需求,大明的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大明的科举制以八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命题范围。应试者在答题时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和规定的几个注疏来阐释发挥,不能任意表述自己的见解。
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形成过程很长,大约定型于明朝中叶成化年间。
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组成。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此外绝无实用价值。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童试是明朝读书士子的晋升之始,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通过县、府试的称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由各省提学官主持。所有童生均可参加,通过院试的童生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
乡试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皇帝钦派,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配合。
中试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几十至一百多人不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