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之后为招安楚军而上书的官员皆与周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他们也全都是东林党人。
这也难怪马士英一系的人直到五月十五朱由崧正式登基,竟无一人上书建言招安楚军,甚至还在廷议周镳等官员的楚军招安书时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来。
汤梦唯进而指出,杨公公乃是章印太监韩赞周的心腹之一,礼部郎中周镳又不受弘光帝待见,为何他俩会成为招安楚军的正使与副使?这极可能是马士英的‘一石数鸟’之计。
首先来说,朝中最早上奏招安楚军的是礼部郎中周镳,韩赞周又曾表示支持周镳的上奏,那么即便成功招安楚军,于他马士英有何功劳可言?
因此招安使团中无一人是马士英的人,而他又岂会让杨公公和周镳成功招安楚军?
其次,马士英认为湖广北部的左良玉处于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且左良玉拥兵二十万,唐世勋的楚军不过数万人,因此马士英选择稳住左良玉并打压与他‘无关’的楚军。
其三,为了让左良玉‘无后顾之忧’地在湖广北部抵御闯贼,马士英不仅降低招安楚军的条件,更是说服弘光帝给招安大使杨公公下了一道谕旨,即杨公公所说的给陈建志、洪山海、邓谦和包耿四人的那道谕旨。
此举的目的之一自然是挑拨离间,一旦杨公公来到楚军的地界上要求见陈建志等将领,大帅唐世勋同意还是不同意?那道谕旨的内容又是什么?如若同意,陈建志等人看过弘光帝的谕旨以后该如何是好?
反之,大帅又有何理由拒绝杨公公召见陈建志等将领?
耐人寻味的是,为何杨公公却提出游览鄱阳湖以拖延时间来招安楚军?这岂非与挑拨离间之计前后矛盾?
因此汤梦唯认为挑拨离间者不是章印太监韩赞周,而杨公公静待楚军和左军的大战结果固然是目的之一,但杨公公与副使周镳还有其他目的。
试想,杨公公和周镳岂会不知他们的招安条件如此苛刻,楚军和唐世勋怎可能答应?
而马士英还说服弘光帝给了杨公公一道谕旨去挑拨离间,若是招安使团真到了楚军地界上,谁晓得大帅会否恼羞成怒甚至拿他们开刀?
因此杨公公还不如提前将此谕旨之事在江西省就公之于众,这既是为了让楚军知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再有便是,若楚军败给了左军,杨公公和周镳的楚军招安使团才有前去招安的意义,反之,若楚军战胜了左军亦或打了个平手,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