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区是绝大多数人口的安置层,三百多层、每层三百余户,容纳上万居民,而且每隔几个区域便设有服务站、紧急通道与广播节点。
每个广播响起的片段都一样:“请根据身份标识完成归位,如需协助,请联系本层志愿站。”
但是每层都有公共娱乐区和快递自提点,底下的商铺也正逐步开放,奶茶店、面馆、小吃摊、便利店灯火通明,一切仿佛缩微版的地面生活,只是窗外没有天空,只有泛着荧光的塑料壁板。
层与层之间有自动电梯,井道宽敞但空气有些闷。
地铁早就停运,所有轨道被改造成应急物资运送带,送着成吨的饮用水、米面油、纸巾和消毒剂,也运来地面最新的零食补给。
偶尔还有身穿白衣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推着带呼吸器的病人或孕妇,穿过长廊直达专用诊疗区。
在每一层的卸货点,总能见到身穿荧光背心的临时工人,他们或背着记录仪,或坐在叉车上,一边调配数量一边喊人协助搬运。
一些标签鲜明的“S级应急物资”标签的密封箱直接滑入最深层的下沉电梯口。
这三天里,不止一个家庭,在自己的门上贴下“乔迁之喜”四个红字。
新婚夫妻直接在房间铺上红布当婚床,一边吵着房太矮一边互相拍照留念。
孤身老人把两个拐杖交叉靠在墙角,把自己的旧书和照片一张张钉上墙。
而在C层,这一层完全被划分为“学院区”。
整个区域分四大块: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分别设有子区。
各个学校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被分别统一安置,宿舍是十人间,上床下桌,每张床都有充电插座和网络接口。
学校甚至额外发布了公告:允许学生自由使用娱乐电子设备。
这一政策让原本满腹牢骚的学生们兴奋异常,有的孩子直接扛了电脑主机搬入宿舍,以至于让家长无奈地摇头:“孩子倒像是去度假一样,末日对他们来说还真轻松啊。”
老师被统一安排在C层上层的住宿带,距离学生区域只有两层电梯路程,每天早晨和晚上都会巡视,检查是否按时学习、放松、是否安全、是否有心理异常。
而再往下,并不是人们以为的“继续往地底挖”。
D层开始,“下沉”变成了“横向展开”。
这里居住的,是军人家属、政府工作者和联邦的直接管理人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