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盗,肯定是人,因为没人能剥夺他做人的资格,是生来归于人这个群体中的。墨家提出此一说,可见后期墨家思想之难行,实在难以被统治者肯定,只能另辟蹊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白马非马易,陛下所言则晦涩精妙....”
霍光长叹。
言尽意,比白马非马相比,后者就如同逗弄小儿之说。
继续道,
“着书,立说,不以书不以说,则道理不发....道理不在,可道理生于心,不用文字、语言发,难道就真不在了吗?”
霍光两眉拧在一起,
若没有文字和语言的载体,道理是否还存在?
刘据也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
“老子见周将衰,出关隐世,关令尹喜强留老子着书,老子四千言着道德经,
着书之前,老子心里定然早就有道德经,可着出来后,道德经才真正存在,
道是否在?
我以为,
介于在与不在之间。”
霍光喃喃道:“在与不在之间....陛下高论!”
刘据道德经的例子举得实在精妙,
老子着书后,道德经的道理才存在,才被世人看到,可老子着书以前,这道理只在他心中,它就不存在了吗?若未通过文字和语言的载体,老子活着这道理就存在,老子死了这道理就不存在了。
还有个例子,刘据因涉及剧透,便没举出来,
嵇康死前,奏广陵散,未传人,人死,广陵散失。
也表达了一件事,
若没有用语言和文字的载体,嵇康存在,广陵散存在;嵇康不存在,广陵散就不存在了。
此论还可延伸,连名实之意都难以辨明,再深入就进到了“道”的领域,难怪王导对此三论如此推崇,江左才子对三论百辩不腻,三生万物,三论不断推演,可生出万事万物。
霍光总觉得,陛下还有此类议题,恨不得都揣回去再想,可怜巴巴的望向刘据,
“陛下,此类之论还有吗?”
“还有两个。”
“竟还有两个,陛下,能不能....”
刘据含笑点头。
易学宫的开宫三大论,提前漏题给霍光也好,让他能多想一段时间,到时代表朝廷争论,可更加精深,
“第二论是养生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