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了。”
\n
“按照旧例,清江每只给银二百五十两,仪真每只给银二百九十两,预计先产一百四十条。”
\n
“至于远洋船只,制程庞杂,工艺精巧,额……还要些时日钻研,今年工部去年投了六万两进去,还未见成效。”
\n
这厮还真是句句不离银钱。
\n
朱翊钧忍不住腹诽一句。
\n
旋即又陷入沉思,这远洋宝船的进度,有些慢了。
\n
不过也是情理之中。
\n
沿海跟出海的船虽然都是海船,但沿海的海运船只总归在本土,好在安全,又有频繁停靠港口的优势,约莫八丈二尺的船身,试错成本低,考古式科研也来得快。
\n
远洋船只不一样,要抵抗风暴,填充补给,舰载武器,小了根本没办法远渡重洋。
\n
几乎都是动辄十余丈——先不论已经没有技术资料的郑和宝船,目前能有技术资料的最大海船是“册封舟”,船长十五丈(约四十七米),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二十三舱,前后竖五掩大桅,长七丈二尺,围六尺五寸。
\n
船大了一倍,制造难度自然不是一个级数,光是木料都不好挑。
\n
但情况归情况,心情归心情——一众勋贵、国戚都还等着宝船,出海贸易呢。
\n
朱翊钧沉吟了半晌没有言语。
\n
一众大臣也默不作声,远洋宝船是皇帝力推的项目,各部衙门积极性其实都不高。
\n
好一会之后,朱翊钧看向朱衡,征询道:“远洋宝船约莫还有多久能造出来。”
\n
朱衡连忙答道:“南京龙江关旧厂还有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