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明朝造海船的巅峰,就是永乐初年,最高一年的产量就有沿海海运船二百四十九只,郑和宝船更是巅峰之作。
\n
之后就是停停又造造,造造又停停。
\n
永乐十二年,议罢海运,不允,十九年再议,暗有削减。
\n
到了正统元年,“一切造作悉皆停罢”,直到几年后英宗亲政,再度复造。
\n
当然远海是别想,只能跑跑沿海海运,几个船厂再度复建,“正统七年、令南京造遮洋船三百五十只”,耗时三年,好歹是造出来了。
\n
但土木之变前后又不行了,先罢海运,再减产,“止存一十八只”,海运名存实亡。
\n
弘治十六年,复减四只,正德四年,前船俱罢,五年议复造,未几,嘉靖三年奏罢。
\n
到了隆庆五年再开海的时候,已经实质上停了百年,只能“支节慎库银一万五千两,并淮扬商税银一万五千两”,到民间“雇觅堪用坚固海船”。
\n
所以,从隆庆五年,一直到今年所试运的海运船只,都是去民间搜刮来的船只,加以“加修完备,装载漕粮”。
\n
至于官造的海运船?这不是还在考古式科研嘛。
\n
即便明知情况这样艰难,言官们仍然弹劾“海船不固,多有倾覆”——不是技术不行,是海运本身就不行。
\n
实际上,去年王宗沐被言官风闻奏事,弹劾海船倾覆这一事,历史上万历皇帝没挡住,再度“罢海运,船亦停造”。
\n
其阻力可见一斑。
\n
朱衡斟酌片刻,回道:“陛下,沿海运输的遮洋船,已经作出了模船进行整备,现下已经下发到了漕运衙门所属清江督造船厂、仪真厂,这两年应当能陆续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