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也是因为如此,张居正对徽州府的税争颇为关注。
\n
皇帝想要让双方满意,属实不是什么简单的事。
\n
隆庆四年,歙县方面提过两个方案,要么按照《大明会典》的原则,六县按照人丁分摊;要么按照《徽州府志》,六县按照田地分摊,折麦再折银再折丝。
\n
五县自然不干。
\n
万历四年,五县主动说,要分担丝绸,但歙县要承担五县青壮的徭役。
\n
歙县一口回绝。
\n
万历七年,又徽州府提了一个方案,说歙县继续缴纳丝税,但在别处给予些许减免。
\n
五县百姓看了又不干。
\n
闹了就能减税?那我们也闹!险些六县同心找府衙闹事。
\n
还是孙丕扬出面,才把事情压了下去,说巡抚衙门重新考虑,慎重决定。
\n
双方对峙到现在,恐怕不会像学堂矛盾一样,各打一板子,闹事的学生就能勉强握手言和。
\n
无论谁企图调停,一旦哪句话苗头不对,立刻就要怨望归于自身。
\n
皇帝也一样。
\n
奈何小皇帝话已经落入了文华殿群臣的耳中了,哪怕是首辅,也没资格替皇帝收回承诺。
\n
片刻犹豫的功夫,殷正茂、许国已然接下了皇帝的金口玉言:“还请陛下裁夺!”
\n
余懋学紧随其后:“陛下为臣主持公道。”
\n
虽然火气很大,好在还没到抗拒裁判的地步。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5页